标题
性别失衡社会中的同性伴侣家庭: 实践、权利和政策启示
摘要
研究问题
这篇短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性别和性多元的理念对主流性别失衡研究的冲击和影响,接着呈现了性别失衡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中同性伴侣的家庭的实践及权利诉求,最后讨论了多元性存在视角的引入,对性别失衡相关政策的制定能够带来的启示。
方法与数据
本文未详细说明具体的研究方法,但通过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提出了将性别和性多元视角引入性别失衡研究的重要性,并基于作者之前的研究经验,提出了关于同性伴侣家庭在中国的实践及权利诉求的分析。
研究发现
同性婚姻合法化是21世纪人类婚姻和家庭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之一,尽管中国目前还未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但越来越多的同性伴侣家庭以及他们的生活实践,构成了同性婚姻合法化诉求的民意基础。 研究发现,同性伴侣家庭的建立和维系面临许多障碍,但全社会对同性恋认识的开明和社群层面的支持促进了伴侣关系的稳定。此外,同性伴侣家庭中的生育实践显示了同性恋者生育情况的代际差异,且大多通过代孕和捐精等生殖辅助技术实现生育目标。 传统性别失衡研究的视野下的性少数人群主要作为艾滋病风险群体被关注,但近年来研究者开始从权利视角出发,关注性少数人群的生存发展和健康权利,提出性别失衡问题的社会治理核心是实现弱势人群的社会整合。 与中国同志家庭相关的发现: 同性伴侣家庭的存在挑战了传统性别失衡研究的局限,反映了性别和性多元的社会变迁。这些家庭的生活实践及其对婚姻、性和爱的理解提供了性别失衡研究和相关政策制定的新视角。 同性伴侣家庭的生育实践不仅显示了同性恋者对家庭生活的渴望,也反映了他们在面对法律和社会约束时所展现的创造性和适应性。这些家庭的实践促使社会和政策制定者重新思考家庭、婚姻和生育权利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对同性伴侣家庭的研究表明,性别失衡问题的治理需要超越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考虑到性别和性取向的多样性,尊重和保障所有人的婚姻权和生育权,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性少数人群的社会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