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I had to get married to protect myself”: Gay academics’ experiences of managing sexual identity in China
摘要
Drawing on interviews with 40 gay academic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ir experiences of managing sexual identi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ree strategies of identity management are identified: passing via marriage or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 self-distancing from people on campus, and demonstrating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heteronormative spaces in which queer identities are excluded. By highlighting gay academics’ transgression of heteronormativity within the closet, this research also unpacks gay academics’ expression of agency in subtle forms.
研究问题
本研究关注中国高校中异性恋规范如何通过制度实践和人际互动排斥酷儿身份,并探讨同性恋学者在这种异性恋主导环境中如何导航和管理自己的性身份。研究问题包括:1)异性恋规范在中国高校的表现形式及其运作机制;2)同性恋学者如何在异性恋规范主导的校园中表现出能动性并重新定义“柜中”身份的意义。这项研究旨在通过酷儿理论和异性恋规范的分析框架,揭示中国教育语境中性少数群体的隐性困境和抵抗策略。
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基于一项更大规模的项目,旨在探讨中国高校同性恋学者在异性恋规范中的职场经验。研究通过研究者的“内部人”身份获取视角,结合半结构化访谈法,对2018年至2019年间40位曾在中国高校工作或仍在任职的同性恋男性学者进行深入访谈。参与者涵盖不同年龄、职称、学历及学科背景,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南部及西南的主要城市。访谈内容集中于性身份的披露考量及应对酷儿议题的经验,访谈数据通过主题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分析,提取出参与者在性身份管理方面的关键策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严格遵循伦理规范,确保参与者身份的保密性。
研究发现
本研究揭示了中国高校作为高度异性恋规范化空间的特性,以及异性恋规范在个体互动和制度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及运作机制。参与者通过伪装异性恋关系、自我疏离和展现专业能力三种主要策略来管理性身份,同时在隐蔽中展现了对异性恋规范的微妙抵抗。研究表明,中国高校的异性恋规范不仅受传统文化中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影响,还被党国权力强化,导致对酷儿议题的系统性审查和排斥。然而,研究也强调了同性恋学者在这种压迫性环境中的能动性,他们通过模糊的性身份表现和策略性行动,挑战了“柜中”与“柜外”的二元框架及异性恋的自然化假设。最终,本研究扩展了对异性恋规范和酷儿能动性的理解,为在非西方和非民主语境下探讨教育中的性别与性少数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