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同性伴侣家庭的生育: 实现途径、家庭生活和社会适应
摘要
同性伴侣家庭的出现,是当代中国婚姻和家庭领域发生变迁的结果之一。尽管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长期稳定的同性伴侣关系以及辅助性生殖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同性伴侣家庭的生育提供了重要的结构性机会。基于对7个生育子女的同性恋家庭的深度访谈,可以揭示出这些家庭的生育途径、家庭生活和社会适应的状况。除了利用其相对优越的社会经济地位,克服生物、社会和法律障碍达成生育目标,这些家庭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积极的行动策略和意义建构,营造正常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充分的个体能动性。将同性伴侣家庭的生育置于中国当代人口结构变迁的背景下来认识,呼吁政策调整和创新,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这一人群的生育需求。
研究问题
同性恋家庭的生育行为,是西方同性恋家庭研究的重点内容,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性取向及其身份认同对养育子女的家庭实践的影响。国内同性恋家庭研究刚刚起步,有关同性恋家庭生育行为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 文章首先对西方国家同性恋家庭生育孩子的已有研究做一个简要回顾,然后基于此次研究中同性恋父母的深度访谈数据,围绕同性伴侣家庭的生育实现途径、家庭生活和社会适应进行呈现和分析。结合近期中国人口政策的变迁,笔者最后讨论了同性伴侣的生育和家庭实践对于政策制定和调整的启示。
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基于7个生育子女的同性恋家庭的深度访谈进行。这些家庭通过利用较为优越的社会经济地位,克服生物学、社会和法律障碍,实现了生育目标。研究揭示了这些家庭的生育途径、家庭生活和社会适应情况,呈现了充分的个体能动性。
研究发现
同性伴侣家庭利用辅助性生殖技术和国外代孕服务,克服了生育障碍。这些家庭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积极的行动策略和意义建构,营造正常的家庭生活。研究强调了在现代中国社会背景下,这些家庭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挑战传统的家庭和生育观念,同时呼吁政策调整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这一群体的生育需求。 与中国同志家庭相关的发现: 这篇论文详细描述了同性伴侣家庭在生育、家庭关系建构以及社会适应方面采取的具体策略,包括: 1.生育实现途径: 利用辅助性生殖技术和代孕服务,包括国内外的代孕和捐精等方式,来克服生物、法律和社会障碍。 通过形式婚姻(与异性结婚的形式上的婚姻)来规避单身生育的法律限制,以及在国内实现生育目标的复杂性。 2.家庭关系的建构: 通过举行婚礼仪式,即使在不被法律认可的情况下,也赋予同性伴侣关系以正式和庄重的象征意义,增强家庭内部的联结感。 在家庭内部采用创新的称呼方式,如为家中的两位父亲或母亲分别使用特定称呼,以淡化血缘和非血缘父母的区别,强化亲子关系。 3.社会适应策略: 选择性“曝光”家庭情况,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互动对象调整信息的共享程度,以保护家庭免受外部负面影响。 为子女创造相对安全的成长环境,如选择私立教育机构,以减少可能遇到的歧视和欺凌。 利用同志社群的支持和资源,包括参加同志家庭聚会、加入微信群交流育儿心得等,增强同性伴侣家庭之间的互助和支持。 这些策略展示了同性伴侣家庭在面对社会和制度性挑战时的积极应对方式,以及他们在追求生育和建立稳定家庭生活过程中的创造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