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Coming out, coming home, coming with: Models of queer sex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摘要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coming out and coming home as models of queer sexuality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queer subjects.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13 Chinese queer subject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distinctness of the coming-out and coming-home models, their points of dissonance and consonance, and the ways in which queer subjects take them up (partially or fully, temporarily or enduringly), revise them, or reject them. Finding that interview narratives exceed the normative parameters shaped by these two models, the authors elaborate a third, distinct model—coming with—which better accounts for how some contemporary Chinese queer subjects are crafting livable lives.
研究问题
本研究探讨了出柜和回归作为当代中国酷儿主体的性行为模式,特别是在中国社会和家庭中的交织关系。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当代中国酷儿主体如何体验和叙述他们的性行为?他们如何利用出柜与回家的主流模式?通过对13位中国酷儿主体的访谈,本研究旨在揭示这些模式的独特性、不一致性和一致性,以及酷儿主体如何接受、修改或拒绝这些模式。此外,研究还探讨了跨国出柜话语对中国语境的影响,特别是在与传统家庭观念(如孝道)结合的背景下,分析出柜与回归的紧张关系以及中国酷儿如何在这些模式中创造“宜居的生活”。
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采用了半结构化访谈方法,旨在深入探讨中国酷儿主体如何体验和叙述他们的性取向,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或拒绝出柜和回家的模式。研究对象通过滚雪球抽样招募,共13名受访者,其中包括六名女性和七名男性,他们自认是同性恋或女同性恋者。访谈内容围绕性取向、家庭关系及文化身份等议题展开,采用中文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转录和翻译。分析采用批判修辞学的视角,强调话语与物质条件的关系,探索中国酷儿主体在出柜和回家模式中的互动与创造性运动。通过分析访谈数据,研究揭示了这些模式的局限性和受访者如何在这些框架内修正或创造新的生活规范。
研究发现
本研究发现了当代中国酷儿主体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塑造“宜居生活”,并揭示了三种酷儿性行为模式:出柜、回家和“带着出柜”。尽管中国的LGBTI运动逐渐兴起,为酷儿主体提供了主观性和行动空间,许多中国酷儿主体仍在努力平衡顺应父母期望与争取酷儿自主空间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酷儿性不仅是可见性的表现,沉默和隐晦也不应视为酷儿主体性的失败。中国酷儿主体通过日常实践转化了酷儿话语,挑战了西方主流酷儿理论和政治中的简化观念,特别是家庭和性别认同之间的二元对立。通过“带着出柜”的模式,中国酷儿主体尝试将家庭归属感与性别认同相结合,这一模式既非完全拒绝家庭,也非完全从家庭中分离,而是在家庭中进行变革与谈判,从而创造了一个既包容家庭又展现性别认同的生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