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The Rise of the Anti-Gender Movement in Croatia and the 2013 Marriage Referendum
摘要
This study uses the 2013 Croatian marriage referendum to show how anti-gender activists successfully reframed LGBT rights and emerged as influential political actors. Our examination of newspaper LGBT frames in the period 2002–2013 situates the referendum framing in its broader discursive field.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anti-gender activists negotiated new resonance for ‘old’ socially conservative issues by appropriating the human rights frame and eroding its credibility, and by seeming to disassociate themselves from morality frames. Our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on anti-gender mobilisations in Europe by identifying new framing strategies used by anti-gender actors in their efforts to bring about wider policy and societal changes.
研究问题
这项研究探讨了2013年克罗地亚婚姻公投期间,反性别活动家如何通过重新框架化LGBT权利议题,成功将其塑造为有影响力的政治行动者。研究聚焦于反性别活动家如何利用人权框架并削弱其可信度,同时表面上与传统的道德框架保持距离,从而为保守的社会议题赋予新的共鸣,并推动更广泛的政策和社会变革。
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采用定性框架分析法,分析了2002年克罗地亚首次骄傲游行至2013年婚姻公投期间报纸中关于LGBT议题的报道。研究遵循Gamson和Modigliani(1989)对媒体框架的定义,将其视为组织核心思想以解释相关事件的方式。研究通过识别2002-2013年间所有LGBT相关报纸框架,绘制了LGBT议题的广泛话语场域,并追踪了各框架在整个研究期间的发展和适应过程,特别聚焦于2013年婚姻公投期间的框架结构。研究分析了九个克罗地亚报纸的报道,涵盖区域和国家层面的多样化立场,采用关键话语时刻策略(critical discourse moments strategy)对特定事件(如骄傲游行、议会辩论、反歧视法案讨论等)的报道进行抽样。编码方案结合了文献中的框架和通过开放式编码程序(open coding procedure)从报纸子集中归纳的框架,最终形成层次化的编码体系,使用Atlas.ti软件进行分析。研究以话语为分析单位,识别每篇文章中的主题代码及其发言者,并将其抽象为具有正面或负面评价的子框架和框架。研究采用定性分析而非定量分析,重点关注框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每年中的流行程度,而非频率统计。
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克罗地亚公民倡议组织“以家庭之名”(UIO)在2013年婚姻公投中通过重新框架化LGBT议题,成功推动了将婚姻定义为男女结合的宪法修正案,并成为反性别运动的重要力量。UIO通过三种主要框架(保护婚姻与家庭、儿童和价值观)获得了广泛共鸣,具体策略包括:(1)挪用“人权”和“民主”框架;(2)多维度利用欧洲参照,既批评欧洲帝国主义,又强调对欧盟人权框架的承诺;(3)将其主要公投框架与传统的道德框架表面分离,转而通过重新解释的人权、民主框架以及新兴的“科学”框架支持其立场。然而,尽管UIO表面上与道德框架保持距离,但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道德框架的隐性支持,而公投反对者未能有效挑战这一点。此外,UIO通过削弱“科学”框架和“人权”框架的可信度,进一步巩固了其立场。研究还指出,UIO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公投胜利上,还通过其跨国网络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反性别运动。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这种框架机制在其他国家的适用性。